顯示具有 自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自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動員] 屏東、同志、活下去 靜默遊行 動員

[本文轉自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群組]

010/12/1 各媒體報導著屏東一對年輕女同志於2010/11/29在車城自殺的新聞,遺書上頭寫著「我們倆是真心相愛,既然無法得到家人認同,只好跟自己這輩子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伴侶走完人生的路!」,而師長們的回應則為,先前確有師生質疑「兩人為什麼感情那麼好?」但因兩人沒公開承認,校方並未介入處理。

屏東,這個海角之城這十年來已發生多起性別歧視事件,從死於廁所的陰柔氣質男孩葉永鋕、到屏東女中女學生們因在火車上接吻而以校規處罰,這個風光明媚之城竟成性少數學生求助無門之地。

在12月2日當日新聞報導後,全台同志無不想起十六年前的那段令人心痛的往事。1994/07/25北一女兩名數理資優班學生在宜蘭縣蘇澳鎮的小旅館自殺,遺書寫著:「......當人是很辛苦的......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那時的我們開始積極推動同志平權工作,希望青少年同志不要再因大人的歧視及無知而只能用犧牲生命來證明自己愛情的存在。事隔16年,相似的事件再度發生,當我們以為社會氛圍在改變了,2003年起每年的臺灣同志遊行、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產生、2010年高雄遊行的開始,還是挽不回這兩位的生命~依然有無性別意識的老師及精神科醫師用『過渡時期』來看同志的愛情、散佈性別歧視言論,當然別忘了在今年初台北市政府還發文不准同志學生成立社團。

是偏見與歧視帶走這二個青春的生命!讓我們一同站出來,沉默抗議這社會的無知!我們要讓屏東看見同志,不再因無知及歧視而繼續傷害青少年同志,讓屏東同志活下去!


活動日期:12/14 (二) 14:30開始集結  遊行出發時間:15:00

集合地點:屏東火車站

遊行路線:屏東火車站=>中山路=>自由路,然後再繞行縣政府一圈


活動流程14:30~15:00 參與成員集合15:00~16:00 靜默遊行出發16:00~      縣政府前發表聲明、各團體及參與者發言發起團體:【新同志公民運動聯盟-屏東、同志、活下去】(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暨南部辦公室、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台灣同志遊行聯盟、All My Gay、晶晶書庫)參與團體:台灣愛之希望協會、陽光酷兒中心、南人窩(至991209歡迎團體持續加入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反校園霸凌,究竟要不要提同志?」成為美國爭議新聞

今天上課第一天,在研究室寫稿到十一點才回宿舍。

一邊洗碗,一邊聽CNN帥哥主播Anderson Cooper的AC360節目,
竟然在討論「性別霸凌」事件!我很快的紀錄下要點,希望有空把詳細文章寫出來:



一、美國已經有超過三個學生因為性別霸凌而自殺,其中包括被罵gay跟在臉書上被網路霸凌。

二、GLSEN(女男同志與異性戀教育網絡)推動安全校園法案,希望促成反霸凌教育,並進行通報。

三、美國基督教團體「聚焦家庭」指控同志團體推這個法案有政治企圖,是要用「反霸凌」之名,進入校園推動同志婚姻,並推銷課程和書籍。(理由很似曾相識,有沒有感覺?)

四、GLSEN根據他們2007針對六千多所學校進行的調查資料,有重要的結論刊載在「預防研究者」期刊九月份中。該期期刊以學校連結性為主題,對台灣也非常有參考價值:

(一)因為個人的性傾向與性別傳達而在學校中成為被害者,與較低的學校連結性(school connectedness)有直接相關。但同時,若提供制度性的支持則與增加連結性有直接相關。

(二)若學校有支持性的教職員工,建立廣泛包容性的反霸凌政策,其中包括基於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表達方式的保障,則與較強的學校連結直接相關。

(三)學生若參與學校裡的同志友善社團(註:異性戀也能參加,不限於女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則與較強的學校連結性直接相關。

(四)具有支持性的教職員工和同志友善社團,則有助於學生參與同志友善社團,也因此增加了學校連結性。

五、基督教「聚焦家庭」的代表(左)一直想表現的也重視反霸凌,她舉的例子是難道一個孩子戴眼鏡被霸凌,我們不需要重視嗎?迴避談同志。Anderson在請她跟GLSEN的執行長Eliza Byard(中)各自申論過後,反過來追問這個基督教團體的代表,如果我們只談因為種族、宗教、階級等因素所引發的霸凌,你贊成嗎?她表示贊成。

不等她申論,Anderson就轉過來問代表客觀中立的學者意見:「我們可以談霸凌,不談性傾向嗎?」

這位學者是Rosalind Wiseman(右),去年剛出一本書「Queen Bees and Wannabes: Helping Your Daughter Survive Cliques, Gossip, Boyfriends, and the New Realities of Girl World.」她表示,談霸凌,絕不能不提及性傾向。
之後Eliza Byard提及了第四點的研究例證,說明「有包含同志議題的反霸凌教育,顯著的降低了霸凌發生率。」


參考網站:
CNN AC360節目

ABC 新聞報導

GLSEN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