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同性戀與人類發展:你論斷同性戀前必知的八大提問!

本文原以「從心理學教科書《人類發展》看見同志生命的多樣性」為題,刊登於教育部(2011)出版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6期,頁84–97。經季刊編輯同意後刊於作者部落格。本期可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網全文下載(點我)。

   高穎超(美國羅格斯紐澤西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

同志教育是透過仔細傾聽一個又一個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的生命故事,反身到聆聽者自身生命、產生觸動,從而深刻認識性傾向壓迫的結構,並共同參與改變不平等,促進社會公義(social justuce)的教育。如果說,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實行至今在同志教育這塊有一點點進步,那是無數名同性戀與直同志朋友(友善同志的異性戀)在各個教育現場用生命交換來的。相對的,聆聽者也開放了部分的自己,讓同志朋友的生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從而讓生命中對同志的態度乃至教學的行為做出改變。
在研習或課堂現身的同志生命非常寶貴,但不可否認的,也有所侷限:就年齡分布上多為大學生到青壯年的已出櫃同志,未成年的兒少同志與步入中老年的同志偶有機會現身,但相對低度呈現。
幸而今(2011)年一系列書籍的出版,引領我們將視野從年輕同志(主流刻板印象的同志)向下延伸到年幼同志、向上延伸到年長同志。《性別無敵好青春(1)、(2)》(群學出版)由青少年自己執筆發聲,傳達青少年在跨性別、性別氣質、校園社團、生活與家庭各層面的性別觀點。《12P情慾相談室》(基本書坊出版)則用生猛有力的青春故事,挑戰了婦幼團體倡導兒少沒有性、不能有性的假設。這一群素人透過工作坊分享,自書出從孩提垂髫到而立不惑之年的情慾發展。在那沒有同志教育、學校只教導一元異性戀價值的年代,帶著困惑與騷動的他們用身體探索著同異性戀、愉虐戀、家人戀、文具戀、制服戀、多重關係。青春雖無敵,但「你會老,我會老,關心要趁早!」[1]《彩虹熟年巴士》(基本書坊出版)載著12位超過55歲老年男同志的口述歷史,駛向同志人生發展以老化及死亡為主調的另一端。透過年輕義工的書寫,文字中交織了同運前後世代的相互看見,尤其補充了解嚴以前被台灣史遺漏的同志小歷史,也開闊了讀者對同志生命想像的幅度。



如果說,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同志教育,是透過一個個「點狀」的同志故事在異性戀主導的認知圖像上拓出空間,確立多元情慾(sexualities)中異性戀跟同雙性戀一樣皆為選項之一;那麼我認為,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同志教育將要提供「跨生命歷程」(lifespan)的全視角。一方面,同志主體從「彌月油飯到腳尾飯」(from womb to tomb 的生命發展曲線需要獲得連續性的關照。無論是襁褓、始齔、幼學、束髮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耳順、古稀、耄耋,甚至期頤人瑞之年,都看的見那個年齡與世代的同志。[2]另一方面,在每一個年齡層當中,同志族群的多樣性也能被充分呈現,而不會被化約成簡單、單一的面孔。換句話說,下一個十年的教育要能把點狀對同志的認識連綴成跨生命歷程的曲線,且不能用平均數邏輯只看到一條曲線,而是同時看到多類型的同志生命發展曲線後,張開「橫向能貫時、縱向顧差異」的全面性理解。
為了回應此目標,在前述四本書的台灣經驗參照下,本文希望透過譯評美國新版《人類發展》教科書中的相關章節,提供一塊知識基礎的入門磚,作為未來在同志跨生命歷程研究、教育、政策、福利與社會運動等領域的拋磚引玉。


巴巴利亞博士所著之《人類發展》第11版。台灣廣為使用的桂冠翻譯版是十多年前的第8版。除資料需更新外,第8版中更是對同志的發展歷程完全忽視不見。這是否會造成使用該書的學者與社工、心理、公衛、教育人員及宗教領袖,在養成訓練中便對同志無知,排除在「正常」人類發展的想像之外?

本文採用台灣廣為使用的巴巴利亞博士(Diane E. Papalia)等人(2009)所著之《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 McGraw Hill)最新版(第11版)。[3]為節省篇幅,引用該書章節時則不再特別註明作者、年代,只註明頁數。年齡分期使用本書作者的定義,在每段首註明範圍。為貼近台灣讀者的理解及同志教育的現況,本文將以成長主體的時間觀來行文,而不完全依循原書的編排順序:先談情慾(sexuality)的概念,青少年及青壯年同志的社會心理發展,隨著青壯年同志婚姻議題的浮現,回頭補充同志組成家庭中兒童的社會心理發展,然後以中老年同志伴侶關係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