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道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道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在淚水中前進:信仰與民俗中的性別教育

【本文原刊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群編(2010)性/別SNG:性別平等教育菁華實錄彙編。在淚水中前進:信仰與民俗中的性別教育,頁72-83。】


主持│蕭昭君
與談│李玉珍、張懋禛、鄒逸蘭、楊惠南
紀錄◎高穎超、蔡宏富

→ 現場:2010.03.26,「信仰與民俗中的性別教育」圓桌論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行政大樓6樓A605。

信仰不只是生命教育,竟也充滿性別(反)教育?
宗教經典不是勸人為善的真理律典,怎會有歧視與偏見?
為何傳統習俗帶來的壓抑會逼得人落淚,淚水又如何帶來力量?



圖1:跨宗教的性別教育前輩,同場剖析信仰與民俗中的性別議題。

※ 緣起



在這場圓桌論壇之前,性平輔導群自2007年12月起,總計已舉辦10梯次的性平種子教師或輔導團三階研習。在研習中透過讀書會、講座、活動等形式進行知識傳遞與情意轉化,然而,這兩年多陪伴全國基層老師的工作經驗總讓我們感覺,我們欲深耕的社會土壤存在一層文化基底,是性別養分難以滲入、遑論翻掘的「不透水層」──信仰與習俗。為回應此需求,並開啟下一波結構性的性別教育革新,這場「穿越生死的性別:信仰與民俗中的性別教育」圓桌論壇,在2010年敲出了一聲響亮的春雷。

非常難得地,本論壇邀來深具批判意識與實踐經驗的信仰前輩,範圍橫跨佛教、民間信仰(李玉珍教授)、基督教(張懋禛牧師)、天主教(鄒逸蘭修女)與宗教哲學(楊惠南教授),並由於彰化斗山祠蕭家宗族中成功爭取擔任史上第一位女主祭的蕭昭君教授主持,深具繼往開來的意義。與會者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室旁的會議室擠滿還加椅子的出席率,更顯示本場論壇深受重視程度。

主持人蕭昭君教授(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用兩個教學故事開場,引導聽眾聚焦到宗教中的性別差別待遇如何影響學生,並促進教師自身的反思。其一,某大四生原畢業後經過實習便可當老師,但卻突然休學!經過導師努力聯絡,又拜託蕭老師來勸說,才發現他休學原因是這個孩子要出家。跟同學懇談後,才知道他是家中的獨子,有傳宗接代的壓力,但因為他是男同志,所以才以出家作為逃避異性戀家庭體制的一個出口。其二,一個有基督教信仰的男同志學生,靠著不斷的禱告、懺悔希望自己能夠改變性取向,卻仍然無法在自己的信仰中找到出路。蕭老師說,她從這兩個實際的例子開始反省自己能為這些學生做什麼。「我最糟的建議,大概就是叫他們換一個神吧!」她半開玩笑卻也無奈地說。